主要承建:

假山喷泉•塑山塑树•牌楼凉亭•古建工程

全国咨询热线:

0536-3371711 13853676711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常见问题

如何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

文章出处:临朐泰和园林艺术厂 发表时间:2017-09-15

  2011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文教周刊版发表《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冒”出来》一文我反复研读,感慨良多。文中用一组权威数据“说话”:1980年到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等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消除“世纪之痛”,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话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职责。泱泱十几亿人口大国,为何“冒”不出来拔尖创新人才?

   事出有因,下面就从一则童话故事说起。

   很久以前,动物们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生存环境需要。在这所学校里,传授的活动课程由跑、跳、爬、游泳、飞行等科目组成。为了便于管理,所有的动物都要学习所有科目。

第一批学员有鸭子、兔子、狐狸、鹰以及泥鳅。

鸭子在游泳这门课上表现相当突出,甚至比他的老师还要好,可飞行这门课,只能勉强及格,而跑这门课,他感到非常吃力。由于跑得慢,鸭子不得不每天放学后仍留在学校里,放弃心爱的游泳,以腾出时间练习跑步。他不停地练呀练,脚掌都磨破了,终于勉强及格。而他的游泳科目,由于长期得不到练习,期末时只得了中等成绩。学校对中等成绩是能够接受的,所以除鸭子本人以外没有人在乎这点。

兔子在刚开学时是班级里跑得最快的,但是由于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业要做,他的精神都快要崩溃了。

狐狸的成绩一向是班级里最出色的,但他对飞行科目感到非常沮丧,因为老师只准他从地面上起飞,而不允许从树顶上起飞。由于他非常喜欢跳跃,老师要求他在跳跃方面有突破,他花了大量时间致力于发明跳跃游戏,结果适得其反,期末考试跳跃科目只得了B,爬行科目只得了C,游泳科目只得了D。

鹰由于活泼爱动受到了老师们的严格管制。在飞行科目的一次测试中,他战胜了所有的同学,搏击长空,翱翔蓝天,令老师和同学望尘莫及、心生忌妒。有的说鹰的翅膀羽毛太长,要把它折断,有的说鹰没有按照预定的规则线路飞行,太不公平了,不能承认。面对学员们的意见,老师宣布:由于鹰用的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是老师所教的那种方式,没有遵守运动规则,没有在规定的空间飞行,为了促进公平,鹰的飞行成绩不计入总分。

学期结束公布成绩,普普通通的泥鳅同学,由于游泳还马马虎虎,跑、跳、爬成绩一般,也能飞一点,因此他的成绩是班级里最高的。毕业典礼那天,泥鳅作为全体学员唯一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生活在草原上的许多鼠类动物没有在这所学校读书,因为这所学校的管理者拒绝在课程里增加挖掘、偷盗这一科目。为了子女的将来着想,他们把孩子送到一个盗匪那里当学徒,据说这所学校办得相当成功。

这篇童话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究竟是谁扼杀了鸭子游泳的天赋?兔子的精神为什么会崩溃?为何狐狸致力于跳跃研究而没有取得老师期望的突出成绩?为什么鹰的成绩得不到老师同学的承认?为什么普普通通的泥鳅成绩是班级里最“出色”的?为什么鼠类进盗匪办的学校却能学得相当成功?有多少“鸭子”、“兔子”、“ 狐狸”、“鹰”以及“泥鳅”?教师又是如何对待他们?

我以为,这则童话至少折射出了当前教育存在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没有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追求高度的标准化、同步化,为所有的学生设置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试和评分标准,不是在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逆势反导,泯灭天性,可谓削足适履。

二是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以考试为主要取向的教学,关注的仅仅是学生在测验中取得的成绩,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和创新的火花,根本没有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更谈不上及时地调整学生的情绪。

三是要求学生发展面面俱到。学生被要求各方面“均衡发展”,面面俱到地发展,不允许“偏科”。强调答案的完整性、统一性,而忽视独特性、多样性。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每个学生都无法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四是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大教育” 观,师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笔者曾在边远山区任教初中数学兼班主任时,有一个学生小东头脑很灵活,喜动爱说,语文、数学两科成绩小升初全乡第一,初中数学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荣获第二名。但他的英语成绩很差,那个年代边远山区任教英语的基本上是代课老师。小东在课堂上指责她读错了单词,教不来,而遭受这个代课教师的歧视打击,不准他进课堂。因英语成绩太差、家境贫困,初三未毕业自动缀学。“英才难得”,至今想起他,感觉非常惋惜。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类似小东一样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因种种原因而“折翅”,孕育的“诺贝尔奖”苗子因遭受种种打击折磨而流产,“断崖壁上的百合”因无人发现而任其自生自灭,这难道不值得每位有血性教育工作者深思吗?

站在时代的高点上,面对我国从教育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征程,为人师者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破解“钱学森之问”,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究竟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究竟如何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笔者认为:

一要区域选拔,因材施教。要像打造体育强国一样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强国,要象选拔体育苗子一样选拔“拔尖创新人才” 苗子,要象培育体育苗子一样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研究数据表明,真正超常儿童,或者说“天才儿童”仅占儿童总数的1%到3%,其余的都是一般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就是要把这1%到3%的苗子选出来,因材施教,打破常规教育教学模式,从教材、教师、评价机制以及教育人文环境等方面入手,探索创造出适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子。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与教育规划纲要提倡的“教育公平” 并不矛盾。“教育公平”只有相对的“教育公平”,没有绝对的“教育公平”。在同一区域内,学生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但发现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应当例外,特事特办,否则就会产生“螃蟹效应”,雄鹰的翅膀迟早要被“折断”。我们再也不能重走“公有化” 就是“吃大锅饭、割资本主义尾巴”的 类似之路了。

九曲十八弯的韶山冲出了个毛泽东,他算不算得上是“拔尖创新人才”?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难道如今和平建设年代就探索不出一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如果不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触及具体的选拔方式和培育方法,高层领导就是召开再多的研讨会,也讨论不出一个“诺贝尔奖”。

二要承认学生差异,促进个性化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差异性天然存在,成长变化快、可塑性很大。因此,广大教师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自觉做到:一是在对待全体学生的关系上,强调尊重。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尤其要注意尊重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被孤立和拒绝、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与教师意见不一致这六种学生。二是对待“有偏差行为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差生”,必须坚守师德底线,做到任何时候都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冷落,不羞辱嘲笑,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特别是对小学生。三是从教师劳动对象(特别是小学生)特点出发,强调赞赏。特别是对每位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微小的成绩,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良好愿望,尽可能采取赞赏的方式。四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在以下几方面注重对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选择、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允许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差异化的知识,给他们发展的过程和空间,使他们拥有自主探索的可能性。要学会等待,学会延时评价。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期望不同的学生获得同样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学会用发展的、过程性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才能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立体的学生形象,才能培养出独具个性的学生。

三要关注“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要得到发展。但是实际情况是后二者往往容易被忽略,因为它难以进行量化考核。

我们现在推崇的“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模式,能实现的只能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而人的素质中最核心的要素,如创造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过程也往往是看不见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它考不到或者说不好考,就说它不重要。有的教师会担心,不考的内容,虽然尽心尽力去做了,但社会不能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甚至会因为在情感培养上投入过多精力造成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落后于别人而遭到非议。但是,不管如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绝不能放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引导。所以,每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融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视角显然要多元化,要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去积极引导、熏陶学生,让学生获得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是教师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强调教师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的丰富,另一方面则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品德、人格的影响方面。品德、人格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灵魂。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因而教师的品德、人格愈来愈成为新世纪教师的一张王牌。教师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首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是学生如何学会做人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大气”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要加强自身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学识修养,要具有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言行一致,宽厚待人,公平公正,有强劲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要求学生遵守的规章制度,自己首先要贯彻执行,要时时处处真正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绝不能在学校里做给学生看,离了学生就是另一副模样。

五是教师要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时代巨变,当历史的车轮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长流水”。当信息化浪潮袭来,教师“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远去;当独生子女成为学生主体,教育的方式必须调整;当世界教育变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培养更多更好的各类创新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教师的“知识内存”应当升级…… 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挑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勤学善学的教师,才能挺立在教书育人的时代潮头。

广大教师不仅要勤于善于向书本学习,更要勤于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不断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让自己不但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理论水平、教学方法,更能与时俱进,接受新观点,知识“长流常新”,在平凡中发现他人熟视无睹的教育之惑,能在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把握教育本质,从而促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六要善于研究教法和学法,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要十分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深刻透彻掌握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先学后教”尝试教学的核心思想和教学策略,要“授之以渔”,要改“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完成由“师教生学、师讲生练”到“生学师导、生练师辅”教学模式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注重积极开展并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成长;注重引导学生质疑,发现“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着力于疏导,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得好:“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就是说,学生学习和学会的过程,虽然需要教师的教,但这个过程最终是依靠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所学到的和学生潜力所能学到的,远比老师教的多得多。教师必须自觉地让出主角或“独奏者”的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主动上讲台演练。以练、思、说为主,实现耳、眼、口、脑、手“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演说能力。课堂上,要实现“三个提倡”:提倡学生上讲台讲课演练;提倡学生“七嘴八舌”;提倡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积极创设一个“争鸣”的氛围,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2、创设开放的高效课堂,变“苦学”为“乐学”。学习是件苦事,如何使学生以苦为乐,苦中得乐,这就要靠老师如何创设开放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必须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观,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实施。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一是引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二是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三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四是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让学生“苦中得乐”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3、要有鲜明的教学观,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遵循新课标,一要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去合理“剪裁”,二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对教材有机融合,三要更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生命力,开发小组合作的活力,以及更加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课堂不能囿于教材和教室,社区、工厂、农村、运动场、博物馆、田园、养殖场、动植物园等都应成为课堂。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则不仅能使课堂丰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活、学好,效益倍增,学生综合素质自然形成。

每一株小草都需要雨露滋润,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的阳光。孩子个性千差万别,都需要褒扬和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都需要因势利导和激发。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大教育理念,加强师德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抛弃“唯分数论”的错误导向,用慧眼去发现学生优点并加以鼓励,顺应学生个性,各类创新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就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沐浴着爱的阳光茁壮成长,何愁“钱学森之问”不被迎刃而解?何愁未来“诺贝尔奖、鲁斯卡奖”等等国际科技大奖中再也没有中国国籍的科学家?